用“进士”造句 第1组
1、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墨子
2、一文不名的范仲淹终于考中了进士。
3、与其出一个斫消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鸷的通儒。吴敬梓
4、他中了进士后,步步登高,不久,就当了巡抚。
5、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内容。
6、崔亘,开元二十四年登进士第。诗一首。
7、王鉴,贞元十六年登进士第。诗一首。
8、潘存实,字镇之,漳浦人。元和十三年进士第,仕至户部侍郎。诗一首。
9、他60岁才考上了进士,真是大器晚成啊!
10、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用“进士”造句 第2组
11、承安进士,历任州录事、县令、国史编修官、翰林直学士.
12、咸丰到光绪年间,举人进士等高级科名人物,大量的中式,使社会的领导阶层,出现角色替代的现象。
13、石贯,字总之,会昌三年进士第。诗一首。
14、在优礼进士方面,宋代较唐代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进士登第后在精神、物质两方面获得了优厚的回报。
15、姚发,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诗一首。
16、郑愕,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诗一首。
17、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18、周彦晖,登咸亨五年进士第。诗二首。
19、裴说,天祐三年登进士第,官终礼部员外郎。诗一卷。
20、那些通过殿试的人将被授予类似博士的学位称“进士”,他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就都有保障了。
用“进士”造句 第3组
21、御赐金桂、清代金鳌石拱桥、进士坊木牌楼是深厚人文文化的沉淀.
22、柴夔,太和中登进士第。诗一首。
23、廖有方,交州人。元和十一年进士第,改名游卿,官校书郎。诗一首。
24、李景,陇西人,文宗朝进士。诗二首。
25、唐代元和年间的著名诗人施肩吾和赵嘏,本是同年及第的进士,但文人互轻,两个人谁也不服气谁,经常明争暗斗,争长论短,有时候弄得大家很不愉快。
26、周一《玉堂春》,周二《二进宫》,周三《三对面》,周四《四进士》,周五《五典坡》。一周好戏连台,祝福你周末愉快自导自演《猪八戒背媳妇》。
27、范公祠:范仲淹,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大中祥符间举进士。
28、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
29、正德三年进士,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
30、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用“进士”造句 第4组
31、章八元,睦州桐庐人,登大历六年进士第。贞元中,调句容主簿卒。诗一卷,今存六首。
32、伊璠,咸通四年,登进士第,为泾阳令。诗一首。
33、大学堂的仕学馆、进士馆和译学馆等机构中,法学教育几乎占到主导地位。
34、明代正德年间,镇原人许理进士及第,博得皇帝赏识,任职京城.
35、西昆体的兴衰,和北宋进士考试的关系极其密切。
36、厉玄,登太和二年进士第,官终侍御史。姚合同时人。诗五首。
37、“富阳素有‘造纸之乡’的美称,‘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富阳传统竹纸——元书纸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38、最主要的原始资料是近百种明清两代的进士登科录,进士三代履历,进士同年齿录和晚清若干举人和特种贡生的三代履历。
39、本受托教你读书写字,不盼你为扫眉才女,不栉进士,只求能知书达理,不致目不识丁,而你如此顽劣不勤。
40、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
用“进士”造句 第5组
41、这还不算,皇帝还专门赐宴新科进士,让朝中老臣与新科进士弹冠相庆。
42、当时有两个知名的女将军,一个是沈云英,她出身武职世家,父亲沈至绪是武进士。
43、高祖程祖润是道光进士,入川为官,诗书出众,与时任四川学台的何绍基常有诗书往来。
44、就这样,两人结婚了,男人勤劳耕作,女人用心持家,后来他们生了五个儿子,并送他们读书,五个儿子都考上进士,其中有一个做到丞相,一个作了大将军,他们这叫五子登科。
45、于是,胡恩真的按小白狐所授学习,很快突飞猛进,当科便蟾宫折桂,进士及第了。
46、比不上翰林进士可以做高官,可待遇上可以捞个实惠,你就没事偷着乐吧!科学论文本来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却沦为个人进身的敲门砖,实在是一种悲哀。
47、兹有一等武毅云国公嫡子云铮,宇量凝邈,志识明劭,雅量高致,才比子建,着特旨殊赐今科头甲第三名进士及第,钦赐!
48、按惯例,皇帝要在琼林苑主持“闻喜宴”款宴新科进士,赐戴名花。
49、作者祖父江孔殷是羊城首席美食家,晚清进士,官衔太史,人称太史公。
50、嘉靖五年(1526)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因议礼忤权臣,出补分宜,丁母忧归里,与杨慎交往甚密。
用“进士”造句 第6组
51、明清时曾将“一甲”称为“进士及第”,“二甲”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
52、江腾,原名江无竞,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名门望族,祖父为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考试进士江孔殷,是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之一。
53、赏进士擢第,楚兖公象先之孙,皆名家,有士林之誉;一朝以无罪受戮,郡中股栗,天下冤叹之。
54、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累官进爵。
55、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56、考中进士的白居易到京畿周至县做县尉,对上级不卑不亢,对草民细民比较体恤。
57、乾隆五十八年中举人后,孔志尚自知中进士的可能微乎其微,便花钱上下打点,经过多方运作,终于谋到了邓州知县的实职。
58、与末代状元刘春霖同科的进士人数说法不一,根据清史稿的记载,1905年末代科举共有273人中进士,但从《会试闱墨》一书中,却只有276人。
59、这份康熙年间的报纸公布了三年才有一期的进士题名录,报纸上清晰可见金榜题名的名单。
60、他本是两榜进士出身,从六岁发蒙起,整日子曰诗云圣人之言,一口气读到三十来岁。
用“进士”造句 第7组
61、江苏省常熟人,清代书画家、诗人,性孝友,负才略,工诗文,善绘事,康熙十二年进士及第,有《莘田诗文集》传世。
62、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63、皇帝十分欣赏,赐他同进士出身。
64、刘家出了一个奇才刘青龙,十五岁成进士被自己压了一头,怀恨在心,竟然让族中长辈毁了自己的智海,让自己辛辛苦苦修来的文气全部消失,沦为了废人。
65、泰宁为宋哲宗赐名,取意泰平安宁,这里自古崇文尚德之风,北宋时期曾经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辉煌,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
66、其中《李氏族谱序》正文为500字,落款为“赐进士及第直阁学士文天祥拜撰大宋景炎元年丁丑阳月吉旦”;《西平王谱诗》为七言律诗。
67、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
68、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69、杨氏昆季中,德森先生回国后于宣统三年,应清廷留学生考试及格,授商科进士。
70、题匾者牛瑄,武状元牛凤山之子,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士,殿试获二甲第一,曾任翰林院编修,也是康家女婿,但这些都不是留余匾能够传世的主要原因。
用“进士”造句 第8组
71、常科的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科等五十多种,可谓包罗万象。
72、可我金榜挂名,两榜进士,再低也不会以从九品从政吧,难道要我假冒不入流的小官来葫县?
73、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74、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批进士,祖父刘启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75、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中进士,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著作佐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
76、沈兰亭认得他们,沐泽和张开颜,与他同是万历二年的进士。
77、陈介石先生是温州瑞安县人,出身平民,中过举人、进士。
78、这是为史料所限,不得不如此,因为进士题名录、乡试录之类的文件传世者尚多,可据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
79、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
80、时进士益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浸失浑淳。
用“进士”造句 第9组
81、张津,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82、结果放榜,兄长考取,弟弟落弟,兄长高孝标又于春试后,考取进士。
83、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
84、两年后,俞先生在京师乡试中登科,转年中了进士。
85、中进士后,胡本可择富庶之地,挑肥缺之官,但他毅然拒之,宁愿到边远贫瘠之地贵州。
86、老祠内还保留有“进士”、“武魁”的牌匾,其中一方“秀拔天池”的大匾,正是广东巡抚部院为清朝嘉庆二十年该村考出的监元第一名张锦元所立。
87、呜呼,此乃吾家不栉进士也,叹尔何不生为男子(咋样,我老人家也能拽几句不)。
88、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89、孙均铨,清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嘉庆戊辰科进士,永顺府教授。
90、进入翰林院,才有入阁拜相的可能;其他进士可以担任地方官、六部官员或监察官;举人出身就只能从教谕等低品级的小官做起。
用“进士”造句 第10组
91、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
92、少年进士,官至极品,衣紫腰金,封妻荫子。
93、因十多次考进士不弟,改名罗隐,黄巢起义,隐居九华山。
94、林节高之子林起宗,字长岩,清世宗顺治三年(1645年)进士,初任永平府推官,公正廉明,清守自持,一尘不染,民赖以安。
95、当时一个金国铁匠,花八两银子得到一位女子,竟是“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
96、唐调露二年,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以进士试策灭裂,请帖经以观其学,试杂文以观其才。
97、官报厅在学士府的正南面,两边的木板墙上就贴满了当时的捷报,有中举人的捷报,有中头等状元的,也有中进士第四名的捷报。
98、这一类新进士人“重词赋而不重经学,尚才华而不尚礼法”(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99、进士黄德温,曾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后升吏部考功司主事。
100、横眉南北分别刻有“旌表已故儒童陈让妻阴氏节孝坊”、“赐进士出身署荥阳县事山右张翼立”字样,浮雕精美。